2024年5月27日,《中国经济学研究手册—数字经济分册》编写论证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功举办。此次论证会由《中国经济学研究手册》(简称《手册》)工作委员会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主办,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与经济学院共同承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卫星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代表《手册》工作委员会出席。与会的专家学者包括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中国社科院企业监事、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夏杰长,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研究院院长林平,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任保平,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晓华,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蔡跃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侯成琪,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三希等(排序不分先后)。致辞及研讨交流环节由陈彦斌主持。
一、研讨会致辞环节
会议伊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代表主办方发表致辞,向莅临本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吴卫星首先介绍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学科特色和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成立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等数字经济学科建设方面的有力举措。吴卫星充分肯定了编写《中国经济学研究手册-数字经济分册》的重要意义,并诚挚邀请各位专家学者继续支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发展。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代表《手册》工作委员会进行致辞,向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本次论证会所做的精心准备表示衷心感谢。刘伟指出,新时代新征程需要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创新,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此,《手册》工作委员会正在着力推进《手册》的编纂工作,目前的工作主要包括成熟章节电子版的推出、专题研讨会的召开以及新分册的编写论证等。刘伟强调,数字经济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中国和西方处于并跑状态,《数字经济分册》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时能够更好地处理世界一般性和中国特殊性的关系。最后,刘伟对各位专家参与《数字经济分册》的编写论证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希望专家们为《数字经济分册》的编写提供建设性意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代表《手册》工作委员会致辞。首先,陈彦斌介绍了编写《手册》的三方面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二是有助于构建更完整的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三是有助于构筑完整的经济学学术生态体系。随后,陈彦斌说明了撰写《手册》的“五大标准”。一是围绕各章所聚焦领域,明确几个基础性重大问题,尤其是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能解释或解决的中国特色问题。二是对于各章的基础性重大问题,尽量用典型事实加以刻画。三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提炼一般性分析框架。如果短时间内无法一步到位提炼一般性分析框架,可以把本章所在学科领域常用的几种分析框架进行简要介绍、评价,尤其是对于如何更恰当、更准确地使用这些框架研究中国问题给出权威建议。四是基于中国独特的实践经验,梳理并提炼原创性理论贡献并进行深入评论,以避免文献综述式写法。如果某个重要实践问题相关的文献很少,可以重点阐述实践背后的逻辑,以此呼吁和指引未来的学术研究。五是避免研究报告式写法。最后,陈彦斌指出,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能够创造出引领全球的发展模式,数字经济领域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编写《数字经济分册》是有必要并且完全可行的。
二、研讨交流环节与嘉宾观点集锦
随后的讨论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数字经济分册》编写工作发表了深刻见解,提出了宝贵建议。
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肯定了《数字经济分册》编写的重要意义。许宪春指出,《数字经济分册》需要特别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是科学界定和准确阐述数字经济的概念、分类和测度方法。二是科学界定和准确阐述数据的概念、分类、特征与估价方法。
中国社科院企业监事、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夏杰长从数字经济的价值核算、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关系、数字产业集群的演化特征与创新网络、数实融合的动力机制、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等方面介绍了《数字经济分册》可以考虑的重要选题。
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认为,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学最重要的新赛道和新路径,编写《数字经济分册》恰逢其时。在编写《数字经济分册》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借鉴数字经济领域的权威论文、重大项目和代表性著作。黄先海以数字平台与创新变革为例,对其编写思路进行了详细介绍。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研究院院长林平对编写《数字经济分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评价。林平分别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一般性理论和本土理论等视角进行了详细论述,认为《数字经济分册》可考虑的研究重点之一是数字经济形态下的资源配置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认为,编写《数字经济分册》时要重点涵盖数字经济核心范畴、核心体系,要善于运用“《数字经济分册》不适合写什么”的排除法进行思考。戚聿东建议,可以考虑从数字市场、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集群、数字产品定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突破。
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任保平首先充分肯定了编写《数字经济分册》的必要性,建议《数字经济分册》的逻辑框架涵盖四方面主要内容。一是数字经济的基本问题。二是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三是数字经济实践场景。四是数字经济的规范和治理。
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晓华指出,《数字经济分册》的特色是将数字经济的理论和中国实践有机结合。李晓华建议,《数字经济分册》可以侧重从数字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数字要素市场、数字产业竞争、数字经济规制、数字经济组织形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等视角进行布局。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蔡跃洲认为,工业互联网时代推动产业数字化正在走出一条以超大规模市场为依托、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高效有机配合的特色发展道路。蔡跃洲指出,编写《数字经济分册》时要注意提炼并涵盖一些典型化事实,从而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侯成琪指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技术和新要素深刻影响了微观主体的决策环境和决策问题以及市场结构,导致数字经济时代的宏观经济治理面临新的挑战。他认为数字技术同时也为宏观经济治理提供了新的工具,稳定政策、增长政策、结构政策以及宏观政策一致性等方面都有很多新的课题需要深入研究,编写《数字经济分册》恰逢其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三希以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AI对微观经济学的冲击为切入点进行阐述,认为数字经济测度的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价值判断问题。李三希建议《数字经济分册》从数字时代创新、组织方式和生产结构的改变、数据要素、商业模式和企业的竞争策略、数字市场设计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最后,陈彦斌进行总结发言,对各位专家表示衷心感谢。《手册》工作委员会后期将召集数字经济领域的优秀学者进行多轮论证,充分吸收专家的宝贵建议,有序开展《数字经济分册》的撰写工作。